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因此,广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知青上山下乡的起止年代 扩展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中央的主导思想是让有文化的文化青年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去一方面接受捶打锻炼,完善自我,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带动农民改善生活促进农村生产力进步,提高粮食产量,改善民生质量,这是主导思想。
回来呢,由于人口出生率大福增加,城里面工作岗位不足,无业人员过多,起到一个分流作用
知青上山下乡的起止年代 扩展
知青上山下乡起止年代是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年,当时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国家处于经济发展困难期,城市大批知青的工作安排压办太大,毛主席号召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大知青积极响应,八十年代末返城。